【台東人物】台東專業導覽老師韋立琦

人物專訪, 台東景點

local_offer ” 遊程結合文化 用人文生態感動旅客”

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,台東最美的風景除了人,還要加上好山好水。」文化生態導覽老師韋立琦滑開手機,秀出臉書上的照片說:「台東是兩種顏色,與政治無關,就是藍與綠的顏色。」

飽滿的綠、遼闊的藍,正是後山讓韋立琦最留戀的地方,他說:「台東每個季節有不同的美:冬天的油菜花田、水稻從綠秧長到金黃稻海,光在車上看就是很過癮的風景,像窗簾,一直換、一直換……。」這樣的美景,勾誘他落腳台東26年,也在不知不覺中,把異鄉變成了故鄉。 土地黏人來了就不想走 韋立琦本是台中人,23歲那年因軍職工作所需,調派到台東的空軍基地。「剛開始也覺得運氣真不好,但是過了2、3年就不想走了。」韋立琦大笑說:「要調我走,我還不想走!」 他從小喜歡昆蟲,為了生計無法縱情所愛,但始終對生態懷抱興趣,閒暇之餘就帶同好往山上跑,因此打下解說導覽的基本功。2007年軍職退休後,韋立琦由前輩領進門,一腳跨入人文歷史解說,結合擅長的生態導覽,帶領遊客深入瞭解台東之美。

原民文化是難取代的美景

在他眼中,原住民文化是大山大海難以取代的風景,「台灣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00多座,海的風景、山的風景,別的地方也有,但是文化是無法取代的。」韋立琦說,好山好水猶如硬體,人文生態卻能從內心深層去感動人,「我們有的,就是軟體的東西!」 他認為,台灣這座島嶼之所以美麗,正來自多元文化的匯集,但多數 人關注400年來荷蘭、明鄭、清朝與日本在台灣的歷史軌跡,反倒忽略了根生台灣數千年的原住民文化,「現在很多孩子已經不會說自己的母語,假如不做一些努力,原民文化10年內即將消失!」 在此憂慮下,他與文史工作者及導覽同行構想出「部落生活旅行」,嘗試將旅遊與部落文化連結,透過實際體驗,讓大眾瞭解先民的傳統智慧,並藉此將古老的原民文化保留、傳承下去。

遊程體驗內化為文化保留傳承

這包括靜浦阿美族的竹筏捕魚智慧、鸞山森林部落的布農族一日生活,以及天后張惠妹的故鄉—大巴六九的卑南族文化體驗。儘管這樣的遊程在書面上看不出內容,頂多只能用「私房景點」引起好奇心,但是遊程融入文化、以貼切而幽默的方式傳達,就成了韋立琦口中的「催化劑」。 「為什麼要划竹筏?因為阿美族傳統的生活就是站在竹筏上撒網、拉起來就是他們的漁獵方式;跟著布農族走獸徑,路徑崎嶇、一直撞到頭,就會知道為什麼他們身高這麼矮?」 韋立琦說,這樣子的部落生活旅行,讓文化呈現不再死板、教條,旅客也從「繳錢來吃喝玩樂」,昇華為「環境保護、文化保留、生態保育」的三保捍衛者。 為此職志,即將滿50歲的他將人生下半場寄託在台東這塊土地,熱切地分享後山的美好,並且樂此不疲。套句「韋」式幽默說:「過去的人是『跑路』才過來台東,現在是因為愛台東過來的!」而他,正是其一。

韋立琦

1966年生於台中,原為職業軍人。
1989年調派至台東空軍基地工作,從此愛上台東。
2007年 退伍後投入生態導覽,現為夢蟲工作室負責人及人文生態導覽講師

相關資訊

交通資訊

聯絡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