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嘉義景點】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

台灣景點, 嘉義景點

local_offer ”藝術就在身邊 ”

法國作家傑羅姆克萊蒙(J.r.me Cl.ment)曾說:「文化就在身邊,不遠不近」。來到新港,走進板陶窯,遊逛板頭村;在村落裡,在街道旁,欣賞交趾陶作品、 DIY陶盤,就在身邊,不遠不近,感受到曾被稱為「嘉義燒」的交趾陶藝術。

板陶窯稻田中築夢

嘉義新港是台灣交趾陶重鎮,國內幾乎90%以上的交趾陶師傅出自這裡。師承已故國寶大師林再興的交趾陶藝術家陳忠正,眼見國內廟宇剪黏交趾陶的人才逐漸流失,加上時代轉變,願意投身學習交趾陶創作的人也愈來愈少,為了延續交趾陶剪黏工藝及分享廟宇文化與美的知識,他將文化創意導入傳統交趾陶中,在新港的綠意稻田中,築起夢想,成立板陶窯。 「交趾陶」名稱緣起於17世紀的低溫彩釉軟陶,貿易商人將原產於中國嶺南的鮮豔陶瓷器皿運送到日本長崎平戶,當時日本茶道盛行,這些色彩鮮豔的器皿因此受到茶道人士的喜愛;而中國嶺南一帶古時被喚為「交趾」,這裡燒製出的陶瓷就被稱為「交趾燒」。

清末道光年間交趾陶傳入台灣,當時最有名的本土交趾陶師傅葉王,就是嘉義人。被尊稱為「台灣交趾陶之父」的葉王,致力推廣這門傳統工藝,並將它發揚光大,因此「交趾陶」又被稱為「嘉義燒」,嘉義也成了台灣交趾陶的發祥地。 早年交趾陶被大量運用在廟宇的樑柱、水車堵、壁堵等,以忠孝節義的民間故事、神話傳說為捏塑的腳本,製作祈福、吉祥之圖案。而這些傳說故事影響早期台灣民間社會,還有教化人心和助長善良風氣的功用。走進板陶窯,閱讀歷史,可以感受到交趾陶與廟宇、中國民間傳統的關係。

交趾陶之美展現生活中

2006年板陶窯入選文建會的「工藝之家」,並由經濟部輔導成立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,是嘉義縣第一座具有導覽功能的觀光工廠。在這裡,交趾陶不僅是廟宇文化的一部分,陳忠正還將現在文創概念、周遭生活故事,加進交趾陶的創作元素,讓交趾陶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。

板陶窯位在新港僻靜的鄉村間,傳統木雕大門兩旁妝點著甕牆,顯露古典、懷舊的風情進入大門後,眼前所見是座東方庭園,但點綴其間,如與村落相隔的白牆上,爬滿瓜藤和結實纍纍的碩大苦瓜,這些都是交趾陶的作品,栩栩如生的程度,經常讓小朋友忍不住想摸一摸。庭院內的桌椅,則都是如馬賽克之類的材料黏貼出來,很有特色。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,在這座有著濃濃中國風的庭院裡,仔細瞧瞧,石頭上躺著一隻戴太陽眼鏡的青蛙、庭園草皮上一隻白狗看來正在曬太陽、紅磚牆上還有小貓與小鳥對峙的情景,而這些小景小物,可都是交趾陶生活化的象徵。

來到「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」,一定得觀賞園區內收藏的許多剪黏與交趾陶作品,在交趾陶剪粘工藝館內更可一睹交趾陶的歷史典故及源流工法,也設有體驗工坊,讓人可以親手體驗馬賽克拼貼及陶偶彩繪等活動。但最棒的是,板陶窯的體驗範圍還不僅在工藝園區內,藉由「藝術介入空間計畫」,還可和板頭社區居民一起從生活中享受交趾陶。

搭上園區特製的車子開始遊逛板頭村,轉進社區,沿途有交趾陶拼貼出的各式牛車,寓意「藝群牛.滿庄頭、慶豐收」,牛身上的圖紋是以鄉下四季生活為題如秋收、嫁娶、春節等喜慶活動;另外更推動一家一特色,每一戶人家的圍牆上,都有一幅交趾陶作品,說著這家人的故事。譬如在某個轉角,一幅三位阿兵哥在畫中,其中役男胖到把單槓都拉彎了;另一家糖果工廠的圍牆上,呈現的是金柑糖球和柳樹下西瓜牛與男孩的故事……。

相關資訊

營業時間: 09:30~17:30
夜間開放部分:剪黏主題餐廳
周六至周日11:00~20:00
休館日:清明節及除夕

交通資訊

自行開車:
國道1號264k處下嘉義交流道→轉接159縣道(北港路)往北港方向→過新港遇高鐵高架橋→右轉直行約700公尺即可抵達
大眾運輸:
從嘉義車站轉搭嘉義縣公車或嘉義客運搭往北港方向,至南港派出所站下車後,步行約15分鐘即可抵達

聯絡資訊

地址: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45-1、45-2號
電話:(05)781-0832
傳真:(05)781-0146
網址: http://www.bantaoyao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