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馬祖景點】大埔聚落

台灣景點, 馬祖景點

local_offer

首頁 » 台灣景點 » 【馬祖景點】大埔聚落

藝術家進駐 老漁村再現新生命力

因人口不斷外移,大埔這個昔日的大漁村一度成為無人村。但近年在藝術家駐村後,來這裡不只能看老房子,還可感受它有別以往的藝文氣息與生命力,很有意思。馬祖共有四個聚落保存區,其中兩個就在東莒。一個是位在燈塔下方的福正聚落,另一就是在三級古蹟「大埔石刻」旁的大埔聚落。大埔近年在藝術家進駐下,漸發展出有別其他老聚落的新風貌,很值得一訪。

曾是島上第二大漁村 居民達2百餘人

大埔原名「大浦」,是東莒島上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傳統漁村。馬祖話裡的「浦」是小港灣之意,因聚落旁灣澳比東莒沿海的「酒罈浦」大,而且比一般的澳口深長又窄,而得名「大浦」。但國軍進駐後,不了解「大浦」的地名意涵,把它誤植為「大埔」而沿用到現在。 大埔的澳口面南方,聚落區朝內的「對面山」(又稱「樓仔頂」)正好可抵擋冬天北風的入侵。島上的居民常順應季風的變化來改變漁作的澳口,因此 有了「夏福正、冬大埔」的居住習性。 國民政府遷台以前,大埔聚落內民家有50多戶,居民達200餘人,港外停靠近艘漁船,算是一座很有人氣的大漁村。村內還蓋了一座白馬尊王廟,至 今已有170年以上歷史。

藝術帶動社區營造 吸引在地人回流

但是,盛極一時的大埔,隨著漁業蕭條、人口不斷外移,村內只剩下一、兩戶人家偶爾會回來居住,昔日榮景也只能成追憶。直到近幾年,它的命運才 又有了改變。 扭轉大埔命運的關鍵人物是廖億美。她是進駐在東莒的「好多樣文化工作室」負責人,過去因為參加活動與工作之故來過馬祖幾次,四鄉五島都跑遍,最愛東莒島上的寧靜氛圍。 2007年,在因緣際會之下,她開始投入東莒的社區營造工作。她與工作夥伴選擇以藝術介入東莒,除邀請藝術家進駐大埔聚落,也展開了「換生活計畫」。 最近兩、三年,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、背包客、各行各業工作者來此換生活,他們貢獻自己的專長、創意外,也一同投入清潔維護工作,大埔的生活環境也獲得了改善。 如今,來到大埔,除了欣賞保存良好的傳統閩東式 建築,還能感受到濃厚的藝術氛圍。廖億美說,他們盡可能就地取材,將村內廢棄不用的木材、物品 重新改造為家具或藝品,像是擺放在老屋前圖案各 異其趣的裝飾品,就是以廢棄漁具的浮球彩繪而成, 而如今做為舉辦講座、集會場地的「大埔客廳」,裡 頭的桌椅也是用老舊的床板、大門改裝成。 一度淪為無人村的大埔,因這些外地年輕人的進駐,重新挹注了生命力,也讓已移居他處的當地人看到了 希望與可能性,不只有人回來開民宿,也有越來越多 年輕人願意返鄉參與島上的改造行列。若有機會來大埔,記得多留點時間在此走走逛逛,感受它不同於其他聚落保存區的活力,喜歡的話,也可以住下來「換 生活」,用你的力量讓大埔、東莒更美麗。

相關資訊

交通資訊

聯絡資訊